陕西镇安:冷水河村文明新风结硕果
来源:环球网
一城之韵,始于外观之悦目,源于管理之精细,归于文化底蕴之深厚。近年来,镇安县青铜关镇的冷水河村树立好规矩、建设小理事、树立新风尚,组织群众持续推进文明共建活动,将精神文明建设融入乡村振兴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不断丰富文明内涵,增进群众的幸福感。
共议共循,订立好规矩
步入镇安县青铜关镇的冷水河村,宽敞整洁的街道、明亮的路灯照耀、清爽的庭院以及焕然一新的乡村面貌,令人耳目一新。村中的公告板上,《村民公约》与《红白理事会规则》赫然展示,这些规章是村民们集思广益、共同制定的成果。
冷水河村坚持将移风易俗纳入日常管理,村民们共同商讨确立了红白事务的标准,例如,喜庆婚礼的婚车数量限制在4辆以内,宴席每桌的消费不超过300元,邻里间的礼金不超过200元,倡导简约而新颖的婚礼形式;丧事则一律禁止搭建灵棚,避免铺张祭拜,提倡厚养薄葬的理念。这些规章的施行,既为村民减轻了经济压力,又引领了崇俭尚廉的新风气。
为了保障这些规章得以切实执行,冷水河村在村民公约的基础上,经由村民代表选举,成立了由1名会长及各村民小组各1名成员组成的“红白理事会”及志愿者服务团队。每当村中举办红白事务时,理事会负责牵头,联络志愿者团队进行分工合作,有序地组织开展各类红白理事活动,营造出全村范围内互帮互助、节俭不奢的良好氛围。
共享共用,建设小理事
在冷水河村张家坪搬迁点,专门为搬迁群众建设了4间220平米宽敞明亮的红白理事厅,厅外配建了面积不小的群众活动广场,受到了搬迁群众的欢迎。现在这里不仅是搬迁群众日常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地方,更是开展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的重要场所。
据了解,为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解决搬迁群众无地方举行红白事的问题,村上在充分征求搬迁点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上级部门项目资金80余万元,在张家坪搬迁点建成了一次可容纳300人的红白理事场所,并配备了相应的服务等设施,村红白理事会负责日常管理,附近群众可按需使用。
在这里,举办的每一场红白喜事都是村内传播文明、弘扬美德的契机。让喜事回归到“乐”的本质,丧事回归到“孝”的根源,不仅丰富了搬迁群众的精神生活,也提升了乡村文明的内涵。在理事场所厨房内,灶台、锅瓢、碗筷等厨具一应俱全,大厅内桌椅、板凳等设施全部配备到位,搬迁群众办红白事都可以免费租用,不仅方便了群众,而且大大降低了费用,还增进了搬迁群众之间的感情。通过建设小理事,实现资源共享,节约共办红白喜事的做法,展现了文明实践在移风易俗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共倡共践,树立新风尚
在冷水河村武家凹幸福院内,经常能看到附近的老年人在此聚集,他们茶前饭后,闲暇之余,都会来到院内,或敲锣打鼓,或吹笛弹唱,或跳着秧歌,或唱着小曲,勾勒出一幅其乐融融、和谐美好的画面。
针对村庄老年人精神世界文化生活缺失,以及晚年生活单调的困境,自2020年始,村冷水河村在武家洼特地为老年人打造了一处日常活动的温馨空间,并精心配置了锣鼓、笛箫、扩音器等文化娱乐设施。同时,诚邀乡间民间乐器爱好者,向老人们传授吹拉弹唱的技巧,组织广场舞的排练,使得老年群体得以享有娱乐的港湾,吹拉弹唱有了专属的舞台。此处不仅蜕变成为老年人休闲娱乐的新兴之地,更是引领文明新风尚的先锋阵地。
在冷水河村,文明元素处处体现,文明新风蔚然成型。在村上每户群众的大门旁边,都统一制作了集家风家训和十星级文明户标牌为一体的文明标识牌,标识牌一户一牌,简洁大方,整齐排列,让人看了一目了然,极具示范教育意义,全村形成了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浓厚氛围;在村内多处公共场所外墙上,都绘制了以党建、忠孝、法治等为主题文字和图画,向村民传递着美德健康的生活理念,村民们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着新时代文明新风的熏陶;村志愿服务队更是将文明新风融入了文艺创作中,组织群众编排的《十唱共产党》《董咏行孝》《八仙庆寿》等节目,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传递了文明新风的正能量。
文明风起巷陌间,春风化雨润心田。移风易俗,不仅是对陈规陋习的革新,更是对乡村文明内核的深刻提炼与升华。冷水河村正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和生动实践,让文明新风在乡村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侯兴华 杨丽华 姚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