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随着市场处于底部区域的共识持续增强,主动权益基金再次回到视野中来。但从截至9月19日的情况来看,不同基金对此有着不同反应。规模较大、知名度较高的主动权益基金主动进行额度限购,此前在下跌行情中规模萎缩的含权基金,则取消了大额限购。
市场分析表示,虽然动作不一致,但这些基金背后的逻辑,可能存在共同之处:权益市场经历过此前长时间调整,估值已具备较大性价比。在市场底部获得资金买入,有助于降低持仓成本,可为接下来的行情到来做准备。从三季度以来的股票ETF净流入情况来看,成长风格ETF获逆势加仓,与基金经理对当前权益市场的策略预判不谋而合。
“谢客”与“迎客”并存
深圳一家公募9月19日公告称,9月20日起,单日单个账户申购(含定期定额申购)及转换转入旗下一只主动权益基金A份额和C份额的累计金额(不含该账户存量份额市值)均应不超过100万元,若超过有权予以拒绝。该基金是一只主动权益型股票基金,在过往数年权益市场整体不佳背景下创造出了明显的超额收益,规模持续上涨。
截至9月19日该基金A份额过往1年和3年收益率分别为7.47%和15.07%。根据该基金2024年中报,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A份额过去1年、3年和2015年2月成立以来的超额收益分别为20.92%、51.46%、310.11%。A份额规模在2020年三季度末不到15亿元,到2023年一季度末突破50亿元,截至今年二季度末规模突破70亿元,包括C份额在内该基金总规模突破110亿元。而在这段时间里,全市场主动权益基金大多在业绩亏损下规模出现明显下降。
从券商中国记者跟踪来看,当前阶段主动权益基金限购并不多见。相比之下,不少含权类基金近期纷纷取消了申购。其中不乏一些暂停大额申购业务长达4年的基金。
根据华南地区一家公募近期公告,旗下一只主动权益基金C份额从8月16日起取消10万元的申购上限,恢复正常的大额申购(含转换转入、定期定额和不定额投资)业务。此外,从8月19日起深圳一家大型公募旗下一只主动权益基金恢复大额申购业务,该基金在2020年7月设定的大额申购上限为5万元,大额限购的期限长达4年。
此外在8月底,北京一家公募旗下一只一年持有期基金宣布恢复基金C类份额大额申购、大额转换转入及大额定期定额投资业务。该基金此前宣布,为自2024年5月22日起暂停C类份额申购金额上限为1万元。同样是在8月底,沪上一家中小公募旗下一只主动权益基金恢复了A类份额的大额申购限制。该基金曾于5月14日起将A类或C类基金份额的大额申购金额控制在10万元以内。
先行资金青睐这些权益基金
针对上述情况,华南地区一位公募市场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上述权益基金无论是限购还是申购,都是基于对近期市场变化做出的调整。虽然动作不一致,但背后的逻辑可能存在共同之处。很重要一点,在于权益市场经历过此前长时间调整,估值已具备较大性价比,并且资本市场近期迎来多方利好政策支持。在这些因素积累下,市场处于底部区域的共识会越来越强,相关资金会通过买入权益基金来进行新一轮布局。
“对基金产品而言,在市场底部获得资金买入,有助于降低持仓成本,接下来的行情到来做准备。但不同的基金反应会有所不同,规模较大的、市场知名度较高的基金,往往会对短时间内的资金涌入较为谨慎。而此前在市场下跌过程中规模持续下降甚至面临清盘的基金,取消大额限购还有望起到保规模作用。”该公募市场人士说。
此外,北方一家公募的投研人士对券商中国表示,在近期市场底部预期酝酿之下,股票ETF的资金净流入情况有所增加,尤其是一些机构配置类资金。这方面的情况,可以作为对主动权益基金应对资金态度变化的一个侧面验证。
数据显示,截至9月19日,8月以来ETF的资金净流入金额已接近1500亿元,特别是沪深300等宽基ETF备受青睐。具体看,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净流入突破400亿元,位居全市场第一,其次是易方达沪深300ETF(330.33亿元)、华夏沪深300ETF(141.53亿元)、华夏上证50ETF(109.67亿元)。此外,创业板ETF、中证500ETF和中证1000ETF、上证科创板50ETF等产品,均获得可观净流入。如果从下半年以来看,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净流入则突破了900亿元,易方达沪深300ETF、华夏沪深300ETF和嘉实沪深300ETF的净流入合计突破1300亿元,4只沪深300ETF的净流入则逼近2300亿元。
富国基金表示,从具体风格看,成长风格ETF获逆势加仓,无论是宽基类还是行业类ETF,都可以看出资金对成长风格态度的转变,这是三季度ETF资金最大的亮点之一。
成长风格被看好
和富国基金类似,其他公募机构的最新策略分析,也纷纷看好成长风格板块。
“近期市场结构的变化来自于季节性因素和政策预期的变化。随着中报业绩披露完毕,部分成长板块已经开始反弹,集中于高端制造和TMT(科技、媒体和通信)。”摩根士丹利基金在近期预判中表示,这两个方向是成长股集中领域,尽管当前投资者基于经济的预期难以对成长股中长期业绩乐观估值,但从上半年业绩看,部分优秀的公司可能正处于业绩拐点,是存在阿尔法优势的,其估值水平将会得到修复。
博时基金首席权益策略分析师陈显顺分析称,从近期行情来看,A股在量方面企稳,价格指标逐步触底改善,预计未来盈利有望缓慢改善,可以通过当前股价买入,期望在未来1至5年内通过行业高增长和公司成长获得回报。基于此,半导体行业因巨大的国产替代空间和市场需求成为优选;AI算力相关的通信公司也展现出了强劲的成长潜力;消费电子行业则契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技术进步的不断追求;此外,高端制造业如工业机器人和无人驾驶技术,因其可能带来的行业颠覆性变革而备受关注。这些行业共同构成了具有代表性和成长前景的选择。
宏利基金研究部副总经理、基金经理孟杰表示,科技板块仍会有贯穿全年的机会。其中,全球人工智能投入的浪潮仍在继续,海外巨头产品迭代速度的加快,相关供应链公司将持续受益。此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演进,终端产品也可能会迎来新一轮的创新周期,智能手机、电脑、可穿戴产品将全面升级,在交互上带来新的体验,从而带动销量,拉动整个电子产业链的成长。另外,半导体设备材料国产化仍在加速,产业链公司反馈订单充沛,国内晶圆厂仍然会加大资本支出的投入。
孟杰还说到,医药行业将有望持续复苏。一方面,因突发事件导致的设备招标需求延后将逐渐恢复,产品竞争力强的公司会充分受益。另一方面在集采规则下,无论是设备还是耗材,国内头部公司都将加速对于外资公司的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