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在重庆市少儿图书馆背后,沿着长长的石梯一直往下,很快一座明显带有历史沧桑感的老房子出现在旁边……这里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一外国总统名字命名的图书馆,也是如今重庆图书馆的前身——国立罗斯福图书馆。
罗斯福图书馆旧址现状
而对于更多市民来说,这里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是,著名当代武侠小说家金庸曾经在这里做过图书管理员。还有包括巩俐、梁家辉主演的电影《周渔的火车》等多部影视作品在这里取过景。
在落成80余年后,这个特别的“历史见证者”将重新焕发新生。12月2日,上游新闻记者从重庆图书馆获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庆罗斯福图书馆的活化利用工作已经启动,现面前全社会征集相关老物件。
罗斯福图书馆旧址现状
国立罗斯福图书馆的准确地址是渝中区两路口长江一路11号。这是一栋依山而建、三楼一底的西式丁字形砖木结构建筑。1947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为纪念美国罗斯福总统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为促进世界和平进步所作出的卓越贡献,筹设了该馆。
1947年5月,国立罗斯福图书馆正式开放,对山城公众积极开展服务。1950年4月更名为“国立西南人民图书馆”(后又改为“西南图书馆)”。1955年5月,原国立西南人民图书馆、原重庆市人民图书馆、原重庆市北碚区图书馆三馆合并,组成重庆市图书馆,直至发展为今天的重庆图书馆。
国立罗斯福图书馆为民国后期的五个国立图书馆之一,被指定为联合国资料寄存馆,并逐步形成了抗战文献、古籍善本、联合国文献为主的馆藏特色,为重庆图书馆成为中国著名的具有影响力的图书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很多读者应该都会好奇,那它同金庸的渊源又从何而来?
这还要从抗战时期金庸来到重庆说起。1943年春,金庸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后,同时被几所大学录取。他晚年受访时回忆,“我当时考取了中央大学、西南联大和四川大学的外文系。但是,经济上负担不起,而中央政治学校(现台湾政治大学)不收费,我便去了。”
在2001年由湖南大学出版的图书《金庸谈中国历史大势》中,金庸曾这样描述自己当时见到的重庆城:“一年中有六个月雾和雨笼罩着重庆,大街小巷都是烂泥浆。”
但因为为同学打抱不平,金庸在中央政治学校仅呆了一年零两个月,便退了学。此时,无依无靠的他想起了时任国立中央图书馆馆长的表兄蒋复璁。于是,在表兄的帮助下,他来到了位于两路口的国立中央图书馆(即后来的国立罗斯福图书馆)成为了一名图书馆管理员。
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的金庸被安排在阅览组,具体工作是登记借书和还书;工作时间为每天下午2点到晚上10点,比较轻松。这段经历也对金庸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金庸后来曾对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说:“我在图书馆里一边管理图书,一边就读了许多书,我集中读了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有一部分读的还是英文原版。”
罗斯福图书馆旧址现状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了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重庆图书馆(罗斯福图书馆)在重庆市文化旅游委指导下,启动了本次国立罗斯福图书馆旧址活化利用工作。面向社会征集“老物件”的工作也随即展开。
据重庆图书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面向全社会征集关于国立罗斯福图书馆暨该旧址各历史时期的物品资料及相关线索内容主要涉及两大方面。一是,反映1938年~1955年期间国立中央图书馆重庆分馆、国立罗斯福图书馆,以及国立西南人民图书馆、西南图书馆的相关实物及资料,如音像资料、照片、公文、档案、徽章、证件、单据、书信、手稿、图书、宣传报道等。二是,其他反映上述时期的具有独特价值与意义的实物及资料。
即日起至2025年6月1日止,有意者可通过电话、电子邮箱等方式,提供具体情况及线索。所有提交方式均请注明联系人姓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等,以便联络。特殊情况可联系重庆图书馆工作人员视情况上门征集。“凡符合标准入选后将向捐赠者颁发‘捐赠证书’。所赠实物和资料一经接收,我们将妥善保存并充分利用,其所有权归重庆图书馆所有。如经过鉴选未予收藏,原物将及时返还。”该负责人表示。
具体地址及联系方式如下:重庆市沙坪坝区凤天大道106号重庆图书馆研究咨询中心,邮编:400037,电话:023-65210280;023-65210260。
罗斯福图书馆内景
具体到罗斯福图书馆旧址活化利用工作,预计将于明年下半年完成,并对外开放。重庆图书馆表示,将在尊重相关建筑的历史功用和文化属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还原其历史面貌和社会功能,充分发挥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将其打造为重庆又一抗战文化新地标和对外文化交流新窗口,从而建成中国抗战文献典藏中心、重庆抗战文化研究中心和中美关系研究中心。
未来,这里将不仅是复合的公共文化空间、公益性的阅读服务机构,提供文献保存、图书借阅服务,开展学术研究、文化活动等;也是一个理想的休闲场所,集旅游观光、展览、研学、休闲于一体。市民、游客在阅读之余,可以享受一杯咖啡的悠闲,体验民国的旧日风情,或是与朋友进行轻松的社交活动。
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 重庆图书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