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来源:@国际金融报微博
加快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也是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11月27日,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同部分中央金融机构负责人在沪举行座谈,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上海“五个中心”建设,聚焦具体任务、具体项目,共谋改革发展、强化互利共赢,携手推动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落地落实。
上海是我国金融市场体系最为完备、营商环境最为优良、金融机构种类最为丰富、金融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能够为央地金融合作提供广阔的平台和丰富的资源,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与此同时,持续推进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亦需要中央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与深度合作。
上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中央金融机构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中,均要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两者具有相同的使命。陈吉宁说,希望以本次座谈会为契机,在共建国际金融中心、共推高水平改革开放、共育新质生产力上深化对接、携手合作,不断打开新空间、注入新动能,推动中央金融机构和上海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打造央地合作新标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也提出“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关心重视,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殷切期望。同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也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根本的遵循和指引。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关键一环和重要支撑。经过多年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展顺利,上海金融市场体系完备,成交活跃。今年前三季度,在沪金融市场交易额超过2633万亿元,同比增长3.4%。中外资金融机构集聚效应明显,拥有各类持牌金融机构超过1770多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占比超过1/3。
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是党中央全面研判国内外形势、统筹把握改革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2023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海考察,对“五个中心”建设逐一把脉,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
上海奋力扛好这一重要使命。当前,上海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全力抓推进、抓突破,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面对新的机遇及挑战,上海蓄势待发,充满信心。陈吉宁说,新征程上,上海所具备的国家战略优势、改革开放优势、科技创新优势、龙头带动优势,为中央金融机构提供了发展机遇和广阔空间。
上海拥有强大的政策优势和制度保障。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副教授吴冰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拥有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自贸试验区、金融市场开放创新等一系列金融改革开放试点,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和创新成果,为打造央地合作新标杆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同时,上海经济总量庞大,产业结构多元,使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探索新形势下,金融改革和金融国际化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上海具有一系列金融创新优势和市场优势,与全球金融市场联系紧密,也有助于提升央地合作的国际化水平。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刘凌在受访时认为,上海加强与中央金融机构的合作,将提升上海各类金融载体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和广度,为推进上海金融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支持。
更好发挥机构优势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创新央地合作模式,促进央地融合发展,更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推动央地融合,优势互补、携手共赢,也为更多地区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路径。
长期以来,央地合作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实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携手合作,可更好发挥中央企业和地方政府双方优势,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大局的目标。上海在国家战略定位中处于重要地位。吴冰认为,推进上海“五个中心”建设,需要中央金融机构的支持和合作,需要凝聚全国力量和上海力量共同实现。
中央企业与地方携手,具备互利共赢的基础。作为国民经济的“顶梁柱”“压舱石”,央企具有较强的资源配置能力。刘凌表示,为应对越来越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跨境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国际化能力等方面,也非常需要中央金融机构的助力。
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人民保险集团、中国人寿保险(集团)、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新华人寿保险、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在座谈会上,多家中央金融机构掌舵人或核心高管结合各自机构参与支持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合作成果与创新实践,就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助力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等谈了想法建议。
整体来看,近年来,各大中央金融机构锚定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布局,纷纷制定出台专项服务方案,持续强化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建设金融供给,注入长期耐心资本支持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深度参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助力上海打造国际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全力保障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金融需要。
国际金融中心与其他四个中心五位一体,相互赋能。在中央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及各方关心下,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取得显著进展:2023年,上海实现4.72万亿元GDP总量,位居世界城市前列;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3300多万亿元,再创新高;口岸贸易额达10.7万亿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3.6%,居全球城市首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4915.8万标准箱,连续14年领跑全世界;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一轮的科技创新集群排名当中,上海排名全球第五。
携手注入新动能
央地“双向奔赴”的关键在于找准合作契合点,因地制宜、因企制宜,真正做到优势互补。当前,上海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全球资管中心建设,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实现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陈吉宁说,欢迎中央金融机构深度参与金融市场和产品开发,推动金融机构集聚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新业务探索,开展衍生品创新,积极参与再保险“国际板”等金融开放平台,助力上海加快打造人民币资产全球配置中心、风险管理中心。
央地合作可加快助力上海打造成人民币资产全球配置中心。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韩乾在受访时表示,我国金融市场的规模已居全球前列,但在市场吸引力和影响力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加强市场质量管理,提升国际化程度,采取切实措施为国际投资者提供投资便利,降低成本,管理风险,如提供证券期货和票据的结算周期定制化服务。中央金融机构还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丰富人民币资产的供给,比如设计与境内外实体项目挂钩的证券化产品,让投资者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回报。
在资源布局方面也大有可为。吴冰建议,鼓励并扶持中央金融机构在上海设立更多的功能性总部、业务中心、创新实验室等,推动金融机构在上海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功能区集聚,提升上海金融资源的分布配置水平。进一步完善上海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如金融数据中心、支付清算系统等,提升交易清算、信用评级、信息服务等设施的国际化水平,加快布局并构建金融AI大模型平台和智算中心,提高上海金融“智服”水平。
在产品和服务方面,加大中央金融机构对上海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进一步满足科技创新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吴冰说,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鼓励央地合作,创新金融嵌入产业链供应链的“金融入链”模式,助力实体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上市公司并购产业链上下游资产的金融支持力度,促进“链主”企业提升新质生产力运作水平。
在刘凌看来,“十五五”期间,双方可以在跨境融资渠道多样化、跨境金融产品体系建设、跨境电商结算与支付体系完善、新金融服务供给、金融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开展合作,通过引领性制度型开放保持上海金融的先发优势。同时也需充分预估和避免上海金融高水平开放过程中各个环节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可能造成的风险。
此外,在打造风险管理中心方面也有许多可行的工作。韩乾举例称,将金融机构、政府持有的部分资产打包成证券化产品,通过金融市场既实现风险转移,快速回笼资金,又为国际投资者提供差异化投资渠道。可以考虑由中央金融机构牵头,在上海设立全球巨灾债券市场,为再保险公司提供进一步分散风险的场所。